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中国外贸发展量质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激活经济新动能

美剧天堂 http://www.gdhdsw.cn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从“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当前,我国内外贸“成绩单”抢眼,外贸在2021年连跨两个台阶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利用外资规模稳居世界第二。21个自贸试验区落地开花,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落地,我国积极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中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正在加快形成。

  外贸外资势头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稳外贸,促进贸易创新发展,外贸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6.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突破8000亿美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56%和70%。

  从量上来看,十年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量连创新高,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增量高达14.7万亿元,增量接近2009年全年的进出口总值。

  从质上来看,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更有活力。十年来,外贸的经营主体增长了1.7倍,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利用外资方面,我国引资规模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成功突破1万亿元。

  从量上来看,十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

  从质上来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外资质量不断增强。2017年至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98.9亿美元增长至120.6亿美元,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29.5%提升到35.8%。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此前表示,作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我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无可比拟的内需潜力,外资企业始终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意扎根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看,虽然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仍是外资流向的主要地区,但中西部、东北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着力点。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之下,中西部、东北地区开发开放迎来窗口期。特别是中西部、东北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格局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明显。

  赵萍指出,中西部、东北地区正在抓住政策利好,全方位发力构建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即将出台的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也将进一步向中西部、东北地区倾斜,鼓励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东北地区。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8月,我国西部、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3%和27.6%,高于东部地区的14.3%。

  外贸新业态发展迅猛

  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5年增长近10倍,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规模7年增长7倍。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2022年服贸会期间表示,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既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具体产物,也是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载体,更是稳增长、带就业、保民生、促消费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达到132个,基本覆盖全国;海外仓数量超过2000个,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跨境电商独立站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地助力中国品牌实现了全球化转型。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助力做好自身的核心业务,有助于企业竞争及全球服务能力提升。同时,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理念中,跨境电商处于重要的节点位置。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阶段到来,国内消费者对海外优质商品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这是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来源;同时,跨境电商以其灵活、快速等优势,能够不断服务全球细分市场和细分需求。”李鸣涛说。

  李鸣涛表示,过去,对外贸易大多采用FOB模式,产品运营、管理等后续一系列操作与生产商没有太大关系,作为制造商,中国企业过去只有初级的利润获取。但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崛起,以制造业为首的中国企业有机会和能力建立起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的全球渠道,连接全球市场、全球采购以及全球消费。

  “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盛秋平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支撑,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堵点,畅流通,有利于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更好推动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在此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也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加快推动标准、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有利于增强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吸引力、促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接轨,使我国在国际竞争合作中取得新优势。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城乡区域协调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助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够推动国内监管一致性,形成统一、透明的制度;另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促进我国主动对接国际标准,朝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迈进,实现国内外标准规则一致性。此外,加入CPTPP和DEPA等也有助于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浙江义乌为例。从2012年起,国家在义乌先后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十年来,义乌出口增长了5.4倍,进口增长了10倍,电子商务交易增长了6.1倍,从“买全国、卖全国”成功走向了“买全球、卖全球”。

  目前,我国内外贸市场对接活跃,成长起了一批既从事外贸,又从事内贸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联合天眼查发布的《中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研究报告(2022年上半年)》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总体保持稳定,新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44%,总量超过1.6亿户。2022年1月至7月,我国新注册市场主体约1571万户。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由2012年的近5500万户,到2022年6月份增长了1.9倍。2013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千万户。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层次不断拓展,全面加强同多边贸易规则的对接,切实履行货物和服务领域开放承诺,外贸的“朋友圈”不断连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深化畅通。

  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2021年,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全国18.5%的外商投资和17.3%的进出口。

  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1.8万亿美元,增长73%。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多个城市,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辐射“一带一路”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建设,中国已经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7个自贸协定。

  2021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CPTPP;2021年11月,中国向DEPA协定保存方新西兰提交申请;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

  盛秋平表示,我国将以申请加入CPTPP和DEPA为契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提升各类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水平。

  赵萍介绍,RCEP正式生效意味着我国制度型开放又再上一个新台阶。当前我国在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投资、政府采购等领域的规则制度,已率先借鉴国际先进规则,同CPTPP条款要求的差异较小,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优于CPTPP条款要求。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